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政法规
南昌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南昌市体育产业2025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 2020-06-08  访问量: 

各县(区)教体局、开发区社发局、新区文发局:

《南昌市体育产业2025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0年6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体育产业2025发展规划纲要

为用好军体项目落户南昌机遇,深入推动“八一南昌”合作共建,努力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根据我市发展现状,现编制南昌市体育产业2025发展规划纲要如下。

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机遇

(一)发展现状

1.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门类开始进入国民经济,并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00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一般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左右。

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各地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4万亿元,同比增长9.09%;实现增加值8800亿元,同比增长12.82%,据预测,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全社会消费和投资热点,体育市场日渐活跃,各类体育企业不断涌现,体育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3.南昌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我市体育产业近几年来保持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南昌市共有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7510家,其中入统企业6家;从事体育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人员共计5787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5%,比国家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比0.32%高0.73个百分点;2018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估值为98亿元,增加值估值为38.8亿元。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市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内到外迅速发展。体育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使用效益显著,初步形成了以体育彩票为支柱、体育场馆为依托、体育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为支撑、体育中介和技术培训市场初步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体系。但是,我市体育产业总量规模较小,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现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条件基础较为薄弱,重大体育设施落后;二是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驱动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三是体育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社会化、实体化程度不高;四是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产品品牌。

(二)发展趋势

1.体育产业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以来,国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带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对体育产业形成一定的支撑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导向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保障,从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体育企业将从主要由国家投资、产权结构一元化朝着社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发展。

2.健身、休闲、娱乐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兴起的大众健身体育和休闲娱乐体育也将使体育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我国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正在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3.“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产业将与“互联网+”“AL+”“物联网”快速融合,以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为基本架构,整合教育、医疗、金融、旅游、文化等“体育+”资源,构建一种全新、高级的体育生态系统。科技和金融将为体育产业腾飞插上翅膀,现代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向体育产业领域的转移与应用,将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坚持改革创新、倡导健康生活、创造发展条件和注重统筹协调的思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八一南昌”合作共建为契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依托,以竞赛表演活动为带动,以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为基础,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项目,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等产业互动与融合,延伸产业链,推动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任务

1.大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明晰南昌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江西省“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城市休闲健身产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和品牌赛事,不断丰富体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业、体育广告赞助和体育旅游等产业门类,逐渐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

2.积极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重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市场领域。大力推动体育职业化改革,积极发展足球、篮球等市场化前景较好的项目。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社团组织,通过拓展体育社团组织的服务管理功能,承接部分政府职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满足各类体育社团成员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增强体育社团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增强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通过外包、合作、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和转企改制等形式提升场馆的运营水平。

3.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合相关规划合理,布点布局公共体育设施,重点落实人均规划体育设施指标,严格配建新建居住区和社区群众健身设施,加快完善老城区和改造已建成居住区群众健身设施,改造城市空置场所用于体育健身,建设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地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合作等形式扶持大中小学体育场馆(地)对社会开放,有效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资源。

4.丰富体育赛事和活动。不断丰富市场供给,满足消费需求,重点发展以“足、篮、排”等普及性广、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和赛龙舟、皮划艇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具有江西本土特色的水上运动。常年开展健身健美、健步走、健身操等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与高校、社区合作,打造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品牌赛事和业余赛事等。

5.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产业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的体育产业作为未来南昌市建设重点,重点拓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赞助等产业业态,根据现有规划项目,引进社会资本,盘活现有资源,新建、改造若干集运动、健身、娱乐、文化、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非赛期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促进康体结合,推动电子信息、食品药品、金融地产等其他产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跨行业和跨区域合作发展产业集群等。

6.培育健身消费市场。以倡导健康生活为理念,营造人人运动的舆论氛围,开展各类人群全覆盖的体育活动,打造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重点培育开发包括滨水体育(龙舟、游艇、皮划艇等)和民俗体育(得胜鼓、舞龙舞狮)等特色项目在内的消费热点。加大体育设施的财政投入,坚持规划引领、应用导向、广泛融合、多元共享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加强体教结合,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和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加快健身指导与经营,扶持、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确保学生每天运动不少于一小时等。

7.打造良好市场环境。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重点做好体育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权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体育活动安保服务标准,探索安保业务外包的改革路径。加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坑蒙拐骗等不法市场行为和假冒伪劣体育产品。建立多元社会协调机制,共同参与体育市场治理。

三、2025年产业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与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南昌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一)南昌市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借助“八一南昌”合作共建机遇,推动南昌城市转型发展。

(三)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四)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年均增长率达到15%,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50亿元。

(五)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5%。

(六)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七)新创建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2—3家体育企业上市。

(八)拥有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具有承办国际赛事和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的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各级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南昌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南昌市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发改、体育、财政、金融、统计、自然资源、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分管同志担任副组长,组员包括各相关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企业、地方体育管理部门等,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共同推动南昌体育产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市政府拨出专款或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南昌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重点体育赛事、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采取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加大对社会力量办赛的扶持力度。推动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体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体育市场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推介和服务对接。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消费便利化。

(三)强化统筹协调。组织相关力量调查研究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其他部门对接、联动。各县(区)体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社会力量、行业协会等组织共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四)加强统计分析。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增加统计门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除了对体育产业总体情况进行定期统计以外,对休闲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设施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定期发布统计调查报告,为体育产业的政策研究和财政支出提供数据支撑。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产业信息网络建设系统化。加快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应用系统。推进我市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数字化进程,建设南昌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消费者和各类体育企业了解体育产业投资与经营信息,促进全市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快速流动。

(六)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建立体育产业人才信息库和体育产业人才交流平台,完善人才评估体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鼓励有关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类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研发设计、赛事策划、场馆运营、体育营销等专业人才。鼓励大型体育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服务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来我市创业和发展。